留抵退税范围扩至批发零售业 7月纳税人即可申请退还
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在近万亿元的留抵零售留抵退税税款陆续退至企业账户后,扩大留抵退税政策的退税适用范围成为该政策在更大力度上惠及企业的一个重要表现。随着市场讨论声音的范围增多,这一诉求也得到有关部门的扩至可申重视。
近日,业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纳税明确将留抵退税政策适用范围扩大到批发零售业等行业,人即具体实施办法参照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或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请退
这意味着,留抵零售符合条件的退税批发零售业等行业企业,可以在2022年7月纳税申报期,范围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扩至可申或申请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业月
根据两部门发布的纳税通知,此次留抵退税政策增加的人即行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7个行业(以下简称“批发零售业等行业”)。
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将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纳入全额退税的留抵退税政策范围,目的也是为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表示,将更多行业纳入按月全额退还留抵税额的政策范围,预计新增留抵退税将达142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更多行业的纳入,今年出台的新增留抵退税总额将达到1.64万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张斌解释,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新增的1400多亿元留抵退税,需要在7月份基本退到位。从时间上看,这是此次留抵退税适用范围扩大的一个直接原因。“自国务院发布一揽子经济举措后,为确保政策加快落地,各种配套措施也相继发布,目的都是让市场主体应享尽享,以增强他们的获得感。”
在多位财税人士看来,今年以来,政策向小微企业倾斜的力度比较明显。从此次留抵退税扩大的适用范围看,加大小微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是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直以来,小微企业作为减税降费重点支持的对象,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同时也是就业的主渠道。记者了解到,在2022年留抵退税政策设计时,有关部门就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和优先安排对象。
根据政策要求,今年将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放宽增量留抵退税条件,将增量留抵税额退还比例由60%提高到100%,并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同时,在退税进度上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在4月份最先退还微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后,5月份开始退还小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
不过,随着留抵退税适用范围的扩大,纳税人在适用小微企业留抵退税政策时如何确定其行业归属?
对此,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也对此进行了说明。按照公告要求,纳税人的行业归属,主要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关于以主要经济活动确定行业归属的原则,以上一会计年度从事《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应业务增值税销售额占全部增值税销售额比重最高的行业确定。
举例看,某混业经营纳税人2022年7月申请办理留抵退税,其上一会计年度(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增值税销售额500万元,其中,提供建筑服务销售额200万元,提供工程设备租赁服务销售额150万元,外购并销售建筑材料等货物销售额150万元。
在该案例中,纳税人在“建筑业”中对应业务的增值税销售额占比为4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应业务的增值税销售额占比为30%;“批发和零售业”对应业务的增值税销售额占比为30%。
由于“建筑业”对应业务的销售额占比最高,因此,判断其是否适用小微企业划型标准,需要参照《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规定的建筑业划型标准,进行最终判断。
国家税务总局相关人士介绍,经判断后,如果该纳税人符合要求,则可以享受小微企业的留抵退税优惠政策,如不符合,则应该按照现有政策执行其他留抵退税义务。
事实上,无论是否符合小微企业执行标准,对纳税人来说,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都是今年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一大亮点。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4月份,已有8015亿元退税款退到145.2万户纳税人账户上。其中,小微企业是受益主体,已获得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共139.5万户,占比96.1%,共计退税4189亿元,占比52.3%。
其中,享受存量和增量留抵退税的“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等六个行业受益明显,共52.2万户纳税人获得退税3927亿元。
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获得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的企业中,90%的企业认为改善了现金流;获得存量留抵退税的小微企业中,84.5%的企业认为改善了现金流。
相关文章: